發布時間:2004-07-21 瀏覽:次
——杜以中訪談
杜以中,一個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農民,憑著勤奮努力,在德力西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。
1980年高中畢業后,在家種了兩年地的杜以中當上了村里的團支部書記,“說是個村干部,其實就是個打雜的,沒干什么實事。那時候吃大鍋飯,當個干部勉強還有口飯吃。”回憶起往事,杜以中眉宇間總能透露出一個“窮”字。
務農十年,杜以中對這僅能解決溫飽的日子開始了理性的思考。他明白:要致富,就得走出大山。于是他成了當時村里為數不多的進城務工者。
經過朋友的介紹,杜以中來到了德力西的前身——求精開關廠,那是1991年春天。剛來這里的時候,他做過繞線工,也在點焊車間干過。
大山里出來的硬漢是很能吃苦的。面對苦活累活臟活,杜以中不曾有半點猶豫。1992年公司銷售空前好,搬運產品就單靠一根扁擔在樓上樓下往返,當時很多人都不愿意干,但杜以中卻以山東人特有的豪爽承接了搬運任務。“第一個月我磨破了兩雙膠鞋”,杜以中說,“我那時就是想能夠多掙點錢,回家過上好日子。搬運工作很累,但收入比起在家里種地不知強了多少倍。”
1996年,公司DW17系列產品成品合格率保持在80%左右。技術部和質量中心多次對該產品進行技術改造,結果總是不能令人滿意。杜以中憑他多年的裝配經驗,對DW17反反復復地拆裝,終于找到了問題的關鍵。他把DW17質量改進的報告送到技術部后,馬上被采用。而且,該產品的合格率一躍上升到100%,至今都比較穩定。杜以中也因此成了公司第一個獲得合理化建議獎的員工。
“集團領導對普通員工的關心程度出乎了我的意料。我在這里找到了家的感覺。”
“那是1995年春天,我因為家里有事,回去了半年。等到10月份再來公司,到人事部報到時,人事部的負責人告訴我,我的工齡要從現在算起。當時我心里有些納悶,但畢竟是在外打工,也沒計較很多。幾天后的一個晚上,我正在電校室加班,公司領導胡成國來了,他拍著我的肩膀說,‘晚上要注意安全,工作上有什么困難嗎?’我這個人心直口快,把我在公司4年工齡就因為回了一趟家,耽擱了幾個月就沒了的情況說了,當時他點了點頭就到車間繼續檢查工作去了。沒想到第二天,人事部就專門通知我說,我的工齡為4年。”
“在德力西我不僅掙了錢,成了村里比較富裕的家庭。我馬上要去東北負責售后服務方面的工作了,但不論走到哪,都是在為集團出力,我心里踏實。”杜以中說。
自始至終,杜以中都是在默默地譜寫著自己的故事,風霜雨雪,歲月輪回,我們從杜以中不惑之年的臉上讀到的,盡是他在德力西一個個平凡日子里透露出的美麗。
上一篇:
挑戰無止境下一篇:
十年磨一劍 ——聞昆鵬訪談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