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03-12-18 瀏覽:次
——肖金燦訪談
一個從大別山區走出來的小伙子,他以老區人特有的勤勞樸實、堅韌不拔,克服重重困難,不斷努力,使自己的事業、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。從他曲折的生活經歷中,人們看到了革命老區大別山的希望。他就是集團儀表公司副總經理肖金燦。
1989年7月,對肖金燦而言是黑色的。這一年,17歲的他高中畢業便放棄了繼續讀書的機會。“我們兄弟姐妹四個,讀書是家庭最沉重的經濟負擔。我父母是農民,他們能認識讀書的重要,但口袋里沒錢,他們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!”對他的決定,父親只能默認。
輟學后,肖金燦種過地、打過短工。1993年2月,他的生活有了改變,但這種改變讓他刻骨銘心。
這一年,他在武漢找了一份維修通訊線路的工作。“武漢有‘火爐’之稱,夏天特別熱。架線路最怕夏天。尤其是高空中架線,本身就很辛苦,再加上室外氣溫高,太陽光強烈。有時候簡直就沒法工作。”“為了防止曬傷,我們夏天在太陽下工作,一般都是穿著迷彩服,而且一穿就是好幾天不洗。汗水流出來,打濕了衣服,在迷彩服上結下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鹽霜,鹽霜形成硬殼后,就能夠防止曬傷皮膚。”肖金燦對這段往事記憶猶新。
出門在外,苦點累點倒無關緊要,只要能得到認可就行。可肖金燦的工作并不被認可。“有時候,上門維修,穿得臟兮兮的,總是讓人瞧不起。條件好的用戶家里裝修考究。我工作時,他們會說,這里的東西不能碰,那里的東西不能搬。我總覺得自己有一種被輕視的感覺。”
盡管每月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,但與武漢的格格不入,還是讓肖金燦萌生了去意。
1995年春節后,肖金燦到了柳市。在德力西應聘時,時任德力西二廠廠長的陳斌的幾句話讓肖金燦終身難忘。“他當時告訴我,只要你有能力,能抓住機遇,你就會有發展的機會。是玫瑰總會開花!”
1998年7月,公司進行機構改革和領導班子調整。原來一廠、三廠等五個廠全部并入二廠。在二廠從事過裝配、檢驗、新品開發、車間主任等工作的肖金燦報名參加了當時的競選。在筆試、面試、員工民主投票等過程中,肖金燦一路過關斬將,成為當時二廠廠長候選人中的熱門人物。
“公司領導任命我當廠長,在最初的兩個月里,工作是比較吃力的。”要把六個廠的員工思想統一到一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“打鐵還須自身硬”,在指揮協調、合理調度人力物力的同時,肖金燦夜以繼日地學習。“兩個月下來,我對產品的規格型號都了然于心。甚至每臺產品要用幾個鏍釘,是什么型號的鏍釘,我都知道。連所有外協單位的電話號碼,我都可以隨口說出來。”在工作走上正軌后,肖金燦又把重點轉向零部件的源頭質量控制。他組織建立了完整的外協檔案,定期安排質檢、技術小組,到外協單位指導工作,解決實際問題。
在迎接挑戰中,肖金燦不斷充實自己,能力得到了提高。這為他后來到其他崗位工作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在事業初成的時候,肖金燦做了一件讓自己自豪的事情。
2001年5月,肖金燦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,拆掉祖居的三間大瓦房,蓋了三間三層的樓房。 “我是出于一種報恩的心態來做這件事的。我爸媽為子女付出得太多了。在他們晚年的時候,我要力所能及地讓他們享受享受。”“當地的電視信號不好,我裝了一個衛星接收儀。勞作了一天,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,無疑是一種享受。于是,我在家里裝了個太陽能熱水器。”肖金燦讓老人享受到了現代化的幸福生活。
不久前,肖金燦把媽媽請到柳市來小住。老人住了幾天就呆不住了。“她說,住在這里還不如家里舒服。”實在沒辦法,肖金燦把老人送回了湖北老家。
有夢想就有希望。肖金燦有好多夢想:工程夢、事業夢……
祝愿他好夢成真!
上一篇:
把今天的事做好下一篇:
包金曉:在培訓中超越自己on